为了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确保长江大学自然科学类学报的编排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网络化,提高学报学术、编辑、排印质量,促进学术交流,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制定,以原《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第3版)》为基础,根据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和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和有关学术期刊编排规则、编辑手册,结合近年来学报工作实践,并遵循如下规范文件:
期刊出版形式规范,2007-04-12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8-02-27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1999-12-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版),2006-06-01
1 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简述了自然科学类学报的性质任务、基本构成,规定了自然科学类学报的编辑规则、排版模式和印刷、装订要求,适用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编辑出版,是征稿组稿、编辑加工、录排印刷所应遵循的准则,也可供自然科学类学报作者撰稿和社会科学类学报中有关自然科学类文章编辑出版时参考。
2 学报的性质任务
2.1 办刊宗旨
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出版发行政策法规,深入贯彻“双百”方针,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介绍校内外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及新信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为高等教育和石油工业、地方经济服务。
2.2 刊载文章类别
A类——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综述报告,研究简报);
B类——科技类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包括技术简报),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C类——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类——动态性信息短文(包括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信息,专访等);
E类——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其余类——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
(注:A、B、C、D、E为文献标志码。)
3 排印规格与要求
3.1 排印规格
1)开本A4(大16开),版面(成品幅面)尺寸:210mm×297mm(允许误差±1mm)。
2)版心尺寸:163mm×247mm;天头:27mm(以眉线为准);地脚:23mm;切口:22mm;订口:25mm。
3)正文排式采用通栏横排,每页字数:45(字)×45(行)=2025字(5号字),或52(字)×52(行)=2704字(5”号字),或45(字)×52(行)=2340字(5,5”号扁字)。
4)正文用纸:70g或80g双面胶版纸(标准尺寸880mm×1230mm);封面用纸:157g以上进口铜版纸;插页用纸:128g以上进口铜版纸。
3.2 排印要求
1)采用9.0以上方正电子排版系统排版,排版应符合规定的版式与格式;付印样采用胶片形式,应符合制版要求并使墨色均匀一致。
2)内芯采用双面胶版印刷。印刷应图文清晰、墨色浓淡均匀一致、不沾不污;装订整齐、牢固,无夹、缺、损、折、连、倒、白页等疵品。
4 封页
封页包括封面(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封四)和书脊,各期封页应精心设计和排印。
4.1 封面
封面是学报的重要标志,应严格按《期刊出版形式规范》进行标识。
1)为使学报始终保持易于识别的特色,封面设计应庄重、简洁,画面美观、内涵丰富,构图新颖、明快,主题突出;一年(卷)的各期设计应保持一致并选用同一套颜色。
2)封面标注:①中文刊名和英文刊名;②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和国际科技期刊代码(CODEN),用5号黑体依次从上往下(ISSN号和CN号之间加一等长横线)排在右上角(距天头、切口各20mm);③出版年月、卷次、期次(中英文表示);④与刊物有关的重要信息,包括长江大学校徽、主办单位、核心期刊标识等。
3)封面印刷应精良、考究,符合设计意图与要求。
4.2 封二、封三
封二可排印本刊编委会名单、理事单位、特约编委、征稿启事或与办刊宗旨相关的E类文章。
封三可排印本刊征稿简则或与办刊宗旨相关的E类文章。
4.3 封底
封底为本刊版权页,应严格按《期刊出版形式规范》进行标识,也可在适当位置排印本刊特征信息。
1)版权标识内容为:中文刊名和汉语拼音刊名,创刊年和刊期,卷次、期次和总期次,出版日期(标注到日),主办单位,编辑出版单位及其地址、邮政编码,主编姓名,发行单位,印刷单位,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和CN号(出增刊时需加注增刊批准号),ISSN/EAN条形码(置于右下角,条的方向与书脊平行),定价,电子信箱(用“E-mail:”标识),网络地址(用“http:”标识)。为适应对外交流需要,上述有关项目应标注英文。
版权标识位置应适当、醒目;所用字体应庄重、美观、大方,字号不小于5”号。
2)特征信息为:进入的国内有关期刊数据库,加入的国内有关期刊网络,编入的国内外期刊检索系统,收入的国内外文摘刊物等。用不小于5”号字的美术字体编排。
4.4 书脊
从上至下依次用5号黑体竖排:刊名(距天头30mm),第×卷 第×期,××××年×月(数字用汉字)。
5 内文页码与页眉
内文包括目次页、正文和总目次页或插页。除中、英文目次首页外,内文各页都应标有明页码与页眉。页码与页眉均排于每页的上眉线上,视单双页码排法不同,眉线采用反线。
5.1 页码
一年之内每期页码数应相对固定,一般为80个页码左右,浮动范围±8个页码。
1)每期学报内文都要编连续页码,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中文数字标注。
2)每期学报页码编码:①中英文目次页用罗马数字从Ⅰ开始连续编明页码,页码两边加居中“-”线,排在页下居中处(用5”号白正体);②正文页码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明页码,页码两边加居中“·”点,排在页眉线靠切口的上方(用5”号白正体距版口1字排);③总目次页用中文数字从一开始连续编明页码,页码两边加圆括号( ),排在页下居中处(用5”号白正体);④插页编暗页码,置于内文最前页或居中页或最后页。
3)每篇文章应尽可能集中编排在连续页码上;为节省版面确需转页时,应在适宜转页的地方中断,且尽量不逆转,并在中断处和接续处用5号楷体分别加注“(下转第×页)”(距右版口2字)和“(上接第×页)”(距左版口2字)。
5.2 页眉
只在正文设置页眉。正文页眉分篇首页页眉和单、双页码页眉。
1)篇首页页眉顶订口排:中文刊名(用5”号准圆体)(空1字距)出版年月(空0.5字距)卷(空0.5字距)期(旬刊名称)(用6号细圆体);下排:英文刊名(用5”方正)(空1字距)出版年月日(空0.5字距)卷(空0.5字距)期(用6号白正)。页眉线下方排:[引著格式]作者名(3人以上用“,等”) .篇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用6号细圆体)
2)单页码页眉从左至右,用5”号细圆体依次排:卷期(居左空1字排),作者名(多于1人可略为第一作者,后空半字加“等”):篇名(有副标题的可省略)(居中排),页码。
3)双页码页眉从左至右,用5”号字依次排:页码(细圆体),栏目名(方正行楷简体,居中排),出版年月日(细圆体,居右空1字排)。
6 目次页
目次页分中、英文目次页,均包含版头、目次表和版尾三部分。中文目次页占1或2页,英文目次页包括英文摘要占7或6页,总计8个页码;此外,在每卷末期内文末编排中文总目次页,控制在12个页码内。所有目次页均不编入正文页码。
6.1 中文目次页
1)版头置于页面左侧,约占1/6栏,从上至下标注内容为:中文刊名(用水柱体或综艺体,字号自定,竖排),(空5号字2行),卷次、期次、(总期次)和出版年月日(5号准圆体,分4行居中排),(空5号字若干行,使下面文字顶底空2行排),主编(5”号准圆体,居中排)及姓名(5”号细圆体,居中排),执行主编(5”号准圆体,居中排)及姓名(5”号细圆体,居中排),本期责编(5”号准圆体,居中排)及姓名(5”号细圆体,居中排)。
2)目次表置于页面右侧。从上至下依行次列出:目次(3,1”号扁黑体,中间不空,居中排),栏目名(4”号黑体加浅色灰度底纹,居左排),A~C类文章篇名(5”号宋体居左排,后加居右“…”充满;转行与篇名第2个字对齐,转行处后不加居右“…”充满)、作者名(5”号楷体,多作者全部列出,单名作者姓名之间不空字距,作者与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和首页码(5”号白正体,加英文括号,居右排)。D、E类文章的目次集中排在A~C类文章的目次之后,之间用3个“*”隔开(“*”间空6个字空,居中排),依次列出:篇名(6号仿宋体,居左排,后加居右“…”充满),所在页码(用6号白正体,加英文括号,居右排)。
3)版尾置于目次表下方,排印期刊基本参数: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创刊年*月刊代码(m)或旬刊代码(t)*开本(A4)*本期页码总数*语种代码(zh)*载体类型代码(P)*本期定价*本期印数*本期文章总篇数(为发表在本期中具有文献标志码的文章的总和)*出版年月日(5”号白正体,居右排)。如:
6.2 英文目次页
1)版头置于英文目次页首页页面上部,从上至下依行次标注内容(英文)为:【主办单位】(4”号黑正体,居中排),刊名全称(2”号方正体,居中排),副刊名(5号黑正体,居中排,石油版专用),卷次(空1字距)期次(空1字距)出版年月日(4”号黑正体,居中排)。下用通栏双细线与目次表分开。
2)英文目次表从版头以下依行次列出:ABSTRACTS & CONTENTS(4号方正体,居中排),所编英文摘要文章首页码(5”号白正体,居左排)(空0.5字距)英文篇名(5”号黑正体,居左排,转行与首字母对齐),所有作者英文名(6号方斜体,居左与英文篇名首字母对齐排)(空0.5字距)作者单位英文(6号白斜体,接排,转行与英文篇名首字母对齐),英文摘要标识[Abstract](6号黑体,居左与英文篇名首字母对齐排)及内容(6号白正体,接排,转行与英文篇名首字母对齐),关键词标识[Key words](6号黑体,居左与英文篇名首字母对齐排)及内容(6号白正体,接排,转行与英文篇名首字母对齐)。1篇英文摘要排完后,空0.5行,按上篇排法接排下篇英文摘要。
3)版尾置于英文目次页末页页面左下脚,以脚注形式(加半栏脚注线)注明翻译及编辑(Translated & Edited by)姓名英文(5”号黑正体)(中文)(5”号宋体)。
6.3 总目次页与卷终标识
总目次页设在每年(卷)末期内文最后12~16个页码,排印一年(卷)正(增)刊的中文总目次。
1)版头置于总目次页首页页面上部,从上至下依行次标注内容为:刊名(2号小标宋,居中排),××××年第××卷第×~×期总目次(3号小标宋,居中排)。下用通栏双细线与总目次表分开。
2)总目次表按期从版头以下依行次列出:期次(5号黑体,居左排),篇名(5”,5号扁宋体居左排,后加居右“…”充满;转行与篇名第2个字对齐,转行处后不加居右“…”充满)、作者名(5”,5号扁楷体,多作者全部列出,单名作者姓名之间不空字距,作者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和首页码(5”,5号扁白正体,居右排,页码用英文括号)。
一期目次表排完后,空1行,按上期排法接排下期目次表。
3)卷终标识设在总目次页末页页面右下脚,以脚注形式(加半栏脚注线)注明“第×卷卷终”(4号小标宋体,居右空2字排)。
7 正文部分
学报刊载的A~E类文章的总汇称为学报的主体,属于正文部分;其余类文章一般不列入正文部分。A~C类文章通用5号宋体排;D、E类文章通用5”号楷体排在一加有花边(花边可多变)的方框内(方框上、下各空5号字1行);所有文章的脚注用6号准圆体和细圆体排。
7.1 篇名
篇名应以简明、具体、确切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应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便于检索的有关原则,有助于选择关键词或主题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结构式等。
1)A~E类文章均应有中文篇名,中文篇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篇名;A~C类文章均应有英文篇名,英文篇名应与中文篇名含义一致,英文篇名排在英文摘要中。
2)A~C类文章中文篇名按5号字占5行,加副篇名的占7行,上、下居中排;篇名统一用2号黑体、副篇名用3号黑体另起行加“——”居左空2个5号字排。D、E类文章篇名统一用3,4号长黑体且上、下各空1行居中排。
7.2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署名
7.2.1 作者署名
正文文章都应有作者署名,因为它是作者拥有著作权和文责自负的标志。
1)署名的作者应当是提出研究设想,制订研究方案,指导、参与并完成全部研究工作,或完成主要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以及在文稿撰写方面做出主要贡献,并能对内容负责和解答的个人或团体。
2)署名次序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第一署名人(即第一作者)通常为对文章负主要责任的人。团体作者应另有执笔人署名,标注在篇首页地脚处。
3)A~C类文章的作者署名,用4号准圆体居左空2个5号字,排在“篇名”下行;D,E类文章的作者署名,用5”号黑体外加圆括号,排在正文末下1行居右空2字处。单名的姓、名之间不空字距;同一工作单位的多个作者署名,之间加中文逗号,不空格。
4)在翻译的英文文章中涉及中国人姓名时一律用汉语拼音表示。编排规则是:姓前名后(之间空半字);姓氏首字母大写,复姓应连写,双姓中间加外文连字符;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双名连写中间不加外文连字符;凡音节界限有可能混淆的复姓或非单名拼写,要加隔音号。
7.2.2 作者工作单位署名
A~C类文章应标明署名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至二级单位)、所在省市县名及邮政编码,用6号细圆体外加圆括号排。D、E类文章一般不标明作者工作单位。
7.2.3 作者署名及其工作单位的排法
1)作者署名之后接排工作单位署名,之间空1个6号字,居左空2个5号字排。
2)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署名及其单位署名另起行排。
3)一个作者有多个工作单位的,按作者提供的单位顺序排列,之间加分号;一个工作单位有多种名称时,中间加逗号;一行排不下需转行排时,从前一单位末转行,之间不加分号。
7.3 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诠释或评论的简短陈述,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附带信息等。一般应写成尽可能多地提供定量和定性信息的报道性文摘(300字左右),也可以写成指示性文摘(100字左右)或报道-指示性文摘(200字左右)。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和完整性,不分段,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符号或术语,不得引用文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若需要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则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予以说明。
2)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采用第三人称表述,谓语动词尽量用一般现在时或过去时,转行应遵守相应规则;文中涉及到的中文地名用汉语拼音拼写(凡音节界限有可能混淆的地名,要加隔音号),但少数民族地名则需参照《汉语拼音中国地名手册》选用。
3)对于刊载的A~C类文章,2个页码及以上的应编写中文摘要。中文摘要采用5”号仿宋体从“作者署名及其工作单位”下空1行排起,排在左右缩2个5号字的方框内(其中,左右框线为正线,上下框线为无线),中文摘要前加“[摘要]”(5”号黑体)作为标识。
4)对于刊载的A~C类文章,1个页码的可不编写中文摘要。所有D、E类文章不编写中文摘要。
5)文章编写了中文摘要的,且是重要文章或主体文章的,应同时编写英文摘要。英文摘要排印在英文目次页内。
7.4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索引与检索方便而从文中选取或归纳的能反映文章主题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
1)凡A~C类文章编写了中、英文摘要的,应同时标注关键词,一般每篇文章标注3~8个。其他各类文章可不标注关键词。
2)选用关键词时,由编辑在作者配合下,按《汉语主题词表》提供的相关词或词组选取。未收入上述主题词表而又无法按规则组配的新学科、新工艺、新技术、新术语词或词组以及属于国家、地理、机构、地质、产品的名称和人名,只要具有实际检索意义,亦可从其他公开出版的各类专业名词规范中选取。
3)中文关键词采用5”号仿宋体居左排在中文“摘要”之下,之前以[关键词]作为标识;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英文关键词排印在英文目次页内。
7.5 分类号
分类号是指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期刊文献进行学科分类的编号,有利于实现族性检索和文章的分类统计,提高文献的使用率。
1)对编写了中文摘要的文章都要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标注分类号。
2)文章一般标注1个分类号;涉及多学科或多主题的文章可标注多个分类号,其中主分类号的类名要与标注的第一个关键词基本一致。
3)分类号用5”号排在“关键词”下行,之前以[中图分类号](中文文章)或“CLC number:”(英文文章)作为标识;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多个分类号之间用“;”分隔。
7.6 文献标志码
为便于期刊文献的统计和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对A~E类文章都应标识文献标志码(其余类文章不标识文献标志码)。
1)中文文章的文献标志码以“[文献标志码]”作为标识;英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Document code:”作为标识。
2)“文献标志码”排在“中图分类号”空2字之后,字号、字体相同。
3)“文献标志码”的确定见2.3条。
7.7 文章编号
为便于期刊文章的检索、查询、全文信息索取和远程传送以及著作权管理,对刊载的A~C类文章均应标识一个数字化的文章编号,且这一编号在全世界范围内是该文章的唯一编号。
1)文章编号内容为: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出版年)期次-文章的篇首页码-页数。中文文章编号以“[文章编号]”作为标识;英文文章编号以“Article ID:”作为标识。
2)“文章编号”排在“文献标志码”空2字之后,字号、字体相同。
7.8 篇首页脚注项
7.8.1 收稿日期
收稿日期是指编辑部收到作者正式投稿的日期。
1)对刊发的A~C类文章都应标注收稿日期,其他类文章可不标注。
2)对退改后返回再审决定刊发的文章,以收到改回稿的日期作为该文的收稿日期,不另注修订日期。
3)收稿日期编写采用完全表示法的扩展格式YYYY-MM-DD;以[收稿日期](中文文章)或“Received date:”(英文文章)作为标识;排在篇首页脚注第1行,行末不加标点符号。
7.8.2 基金项目
由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基金资助项目产出的文章,都应说明基金项目内容。基金项目指明了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章的学术水平。
1)刊载的文章不论属于基金项目的哪一级课题产出论文或前期工作论文或附属工作论文,都可标注其基金项目内容。
2)基金项目标识内容为: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项目编号(没有编号的,以项目批准年和序号代替);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项目编号放在基金项目名称后的括号内(不加“项目编号”字样);有多项基金项目的应依次列出,之间以分号隔开;排在篇首页脚注第2行,行末加句号。例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7-01-04)。
3)对于省部级以下的的各类项目(如地市级、厅局级、校级课题)产出论文,不以[基金项目]产出论文标注,而以“本文属××项目产出论文”形式标注;但同时有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项目的,可以[基金项目]产出论文标注。
7.8.3 作者简介
为便于期刊文献的统计与分析,对刊发的每篇A~C类文章都应标注第一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的内容及其著录格式为: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现有学位(学士学位及正在攻读高学位的不标注),职称,现主要从事的专业与研究方向;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行末加句号。
2)“作者简介”排在“基金项目”之下;没有“基金项目”时,“作者简介”排在“收稿日期”之下。
3)若需要对文章的通信作者或执笔人进行简介,可仿作者简介格式进行标注,另加E-mail,以“通信作者:”或“执笔人:”作为标识,置于作者简介内,排在第一作者简介后,之间用分号,结束加句号。
7.8.4 作者署名说明
对于只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一般不作为作者署名,而作为作者署名说明标注在篇首页地脚处。
1)署名说明的内容为:参加具体某项工作的有某人。
2)“署名说明”排在“作者简介”之下,不用标识。没有此项的不标注。
7.9 引言或前言
A~C类文章一般都有引言或前言,以简述问题提出的有关背景材料,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主要方法、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性、先进性程度等。
1)引言或前言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注释,应避免展开叙述、公式推导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绍;应引用必要的参考文献作为研究背景或支撑材料,以反映文章是否达到的学术水平。
2)引言或前言以500字左右为宜,节前不标序号,亦不标“引言”或“前言”字样;超过800字的不宜作为引言或前言处理,而应加标题序号“1”和标题内容。
7.10 层次标题
层次标题是指文章篇名以下的各级分标题。
1)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或词组)的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2)层次标题一般以15个字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当行字数;末尾不用标点符号;不出现背题(禁止将某一层次的标题排于版末而题下无正文行的排版禁则)。
3)层次标题的字号、字体要醒目、得体。为了与版心所用字号、字体有所区别,一级标题采用4号或4”号小标宋体,其余各级标题均采用5号黑体或5”号黑体。
4)不纳入标题层次的小标题,采用5号或5”号楷体且前加带右圆括号、后空1字排。无明显层次的标题以“1),…”(分自然段)和“①,…”(自然段内)列出。
5)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2.1”、“3.1.2”等;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后空1个字距接排标题。
7.11 图
1)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所用表及文中叙述重复。
2)对作者提供的图件,要求精心设计和绘制,大小合适,线条均匀,粗细相称,主、辅线分明,色彩明了,对比度适中,无污点,灰度均匀。图中文字与符号应清晰可辨,字体字号相差不大(汉字为6号或6”号宋体,数字为6号或6”号白正体,其他外文字符为6号或6”号与文中表述一致的字体。
3)图中应尽量使用物理或数学代号,所用的量、符号、代号和图注应与文中表述的一致。
4)坐标图标目中的量和单位符号应齐全,符合量和单位表示方法,并分别置于左或右纵坐标轴(自下而上)、下或上横坐标(从左到右)轴的外侧,当有刻度和数据时(坐标轴不加箭头)居中排,当无刻度和数据时(坐标轴加箭头)靠箭头排。
5)图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图序(只有1个图时,图序也标注为“图1”)和简明的图题,两者空1字距,用5”号黑体居中排于图的下方;图题长超过图底宽时,应转行齐图题排;图题末不置标点。图中还有分图时,分别以分图序“(a)、(b)、…”或加分图题编排,文中以“图×(a)、图×(b)”表述。
6)图注尽量不标识在图中,最好排在图底与图题之间,用6号或6”号字(字体与文中表述的一致)居中排,转行时不居中,与图底宽左对齐。
7)图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后见图。若图幅宽度≤120mm(约32个5号字),图居右排,图左串文;若图幅宽度>120mm,图通栏排;有两图并排时,缩放高度应尽量一致,两图叠排时缩放宽度应尽量一致。
8)图必须卧排时,应顶左底右居中(即双页码图顶向切口,单页码图顶向订口),图题排在图底。
9)对制作图版用的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可辨;采用彩色照片时应集中排在插页里单独彩色印刷;小或少量图版应随文排;整页图版可集中排在该文末页,图序、图题与一般图件的排法相同。
10)图表混排的,图占主体的按图排。
7.12 表
1)表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表的内容应具有足够的信息量,切忌与所用图件及文中表述重复。
2)表应精心设计,编排科学合理。为使表的结构简洁,应尽量采用三线表。
3)表应有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的表序(只有1个表时,表序也标注为“表1”)和简明的表题,两者空1字距,用5”号黑体居中排于表的上方;表题长超过表身宽时,应转行齐表题排;表题末不置标点。
4)表的结构应简洁明了。表中相同项目应归类,同类项中的内容要对齐,数据小数点要对准;表中相邻或上下栏的数字或内容相同时,应重复标注或通栏表示;没有数据或结果的以“—”表示,没有该项内容的留空位,并在表下加注说明;在易混淆的地方,可加辅助线。
5)表中应尽量使用代号,所用的量、单位、符号和文字等应与文中表述的一致,其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符合量和单位表示方法。
6)表注尽量不标识在表中,最好排在表底,用6号或6”号字(字体与文中表述的一致)居表左空2字排,转行时对齐。
7)表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后见表。若表宽≤120mm(约32个5号字),表居右排,表左串文;若表宽>120mm,表通栏排;有两表并排时表高应尽量一致,有两表叠排时表宽应尽量一致。
8)表若卧排,应顶左底右。表若跨页,应在适宜转表的地方中断,转页继续排表;续表的表头应重复排出,并在续表上方居左空2字注明“续表×”(可不再注明表题)。
9)图表混排的,表占主体的按表排。
7.13 数学式和反应式
1)文中重要的或后文要重新提及的数学式、反应式等应另起行排,一律左空4字距,式末不加标点符号,并用阿拉伯数字编连续序号(式码)加英文圆括号右顶格排。
2)反应式中的反应条件,用5”号或6号宋体标注于反应关系符号的上、下方。
3)长式转行时,首先在=、≡、≌、≈、≠、≤、≥、<、>、≮、≯、→、⇄ 等等式或不等式或反应关系符号前断开转行,其次在+、-、±、∓、×、÷、· 、/等连接符号后断开转行;转行2次以上时,上、下行的开头应对齐。短式者可两三式并排,之间空2字距,不加标点符号。
4)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某些公式也可夹在文句中间排;为节省版面,文句中的分式可写成横式(1/A)或负数幂(A-1)。
5)化学实验式、分子式、离子式、电子式、反应式、结构式和方程式的编排应遵守有关规则;结构式中键的符号与数学符号应严格区别,如单键“—”与减号“-”,双键“═”与等号“=”等。
5)式中的各种物理量、化学符号及其上、下角标应按国家标准的规定,以正、斜、黑、白体表示;并且应有必要的物理意义注解(同一文章相同符号在第一次出现注解,以后出现不需要注解),注解格式一般为“式中:×(符号)为×××,单位”,两个符号注解之间用分号,式中注解完后用句号。
7.14 量和单位
1)应严格执行GB 3100~3102-1993规定的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和书写规则。
2)量的符号一般为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并一律采用斜体(pH例外)。为区别不同情况,可在量符号上标注上、下角标。其中以量符号和表示顺序的变动性字符等作角标时用斜体,如i、j、k;其他角标符号(包括数字)都用正体。
3)在表达量值时,不论是文字叙述还是公式、图、表,一律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且无一例外地用正体;除表达不便,不得使用单位的中文名称。文中因特殊情况采用了非国际单位符号的应注明换算值和单位符号。单位符号与数字之间不空字距。
4)单位符号不应有任何修饰,如加缩写点、角标、复数形式等;组合单位符号中不应插入化学元素符号等说明性记号。
5)图、表中用符号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一律用量与单位的比值表示,如l/m,m/kg;当出现复合单位时,比值中单位一律加括号,如cB/(mol·dm-3),v/(m·s-1)。
6)指数、对数和三角函数等函数中的变量,都应是数、数值或量的无量纲组合。如exp(W/kT),lg(p/kPa),sinωt。
7)统一用升L(l)作为表示物质浓度的基准单位,而不使用μl、ml、cl、dl以及mm3等作浓度单位的分母。
8)不能把ppm、pphm、ppb、ppt、rpm等缩写字作单位使用,而应写出对应的单位符号。
9)SI单位词头不得单独或重叠使用,如μm不用μ,pF不用μμF;组合单位的分母中一般不用词头,也不在分子分母中同时加词头,如kJ/mol不写成J/mmol,MV/m不写成kV/mm。
10)SI单位名称为“一”的,用单位符号“1”表示,不用“小数”、“f”表示。
11)列举一系列的同类量或具有相同单位的数值范围时,可在最末一个数值后标注单位。如3、5、6kg;(21±1)℃;1.5~9.6mA。
7.15 数字用法
应遵循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7.15.1 阿拉伯数字的使用
1)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计量和计数单位前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
2)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87年不能写成87年;应避免文中出现“今年”、“明年”、“后年”等字样。
3)日期均采用全数字式写法,如1998-04-15;但不写成19980415,以免与纯数字混淆。日的时刻表示按GB/T 7408-1994的规定编写,如15时9分38.5秒写作15:09:38.5(其中冒号用对开);但不写成150938.5,以免与纯数字混淆。
4)多位的阿拉伯数字(特别是带小数点的数字)不能移行。
5)对于计量和计数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若超过4位数(含4位)的,因表格等排版对位不方便,从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之间不空字距,也不用千分撇。
6)阿拉伯数字不能与除万、亿和SI单位词头中文名称以外的数词连用。如1800000可写成180万;142500可写成14.25万,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5000元可写成0.5万元,不能写成5千元。更不能将数字与SI单位词头连用。
7)当以数量级形式使用数字时,可将数字写成10的指数形式。如1、10、100、1000、10000、…可写成100、101、102、103、104、…,不写成10e0、10e1、10e2、10e3、10e4、…;0.1、0.01、0.001、0.0001、…可写成10-1、10-2、10-3、10-4、…,不写成10e-1、10e-2、10e-3、10e-4、…;以免与自然对数的底“e”混淆。
8)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用以定位的“0”,如0.125,不写成 .125;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如1.500、2.750、2.000不能写成1.5、2.75、2。
9)数值的修约应执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其简明口诀为“4舍6入5看齐,奇进偶不进”。
10)数值范围的写法,如“五至十”可写成5~10;3×103~8×103不能写成3~8×103,可以写成(3~8)×103。但“三万至八万”不能写成3~8万。
11)百分数范围的写法,如10%、25%、76.5%不能写成10、25、76.5%;5%~25%不能写成5~25%。
12)一般偏差范围的写法,如(21±1)℃不写成21±1℃;(85±2)%不能写成85±2%。尺寸偏差范围的写法,如(125+0.2-0.1)mm。
13)附带尺寸单位的量值相乘的写法,如50cm×80cm×100cm不能写成50×80×100cm,也不能写成50×80×100cm3。
14)代号、代码、序号及引文标注中的数字,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且多位数不分节、不转行。
15)一些以年月缩写的代表一定科技事件的数字,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加注引号。如:“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7.15.2 汉字数字的使用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如:二○九师、九三学社、十月十七日同盟、路易十六、十月革命、“九五”计划、“十一五”规划、五省一市、五局三胜制、二八年华、二十挂零、零岁教育、白发三千丈、七上八下、不管三七二十一、相差十万八千里、第一书记、第二轻工业局、一机部三所、第三季度、第四方面军、党的十五大、十三届四中全会、星期五、二倍体、十三碳二烯酸、一○五九(农药)、十二指肠、十字接头。
2)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要求使用汉字。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腊月二十三日、正月初五、八月十五中秋节。
3)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要求使用汉字,但是否外加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一·一七”批示、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七七事变、“五二○”声明、“九一三”事件。
4)对于非物理量,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如:一个人、三本书、四种产品、六条意见、读了十遍、五个百分点。
5)邻近的2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使用汉字,数字间不得加顿号。如:七八公里、五十二三岁、八九十种、二三百架次、一千七八百元。
6)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如:几千年、十几天、一百几十次、几万分之一。
7)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如:产品一百多种、评奖十余次、长度五十米左右、高度二十五米上下、会员约二千五百名。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8)文献版本中使用汉字数字的,在引文标注中应使用汉字。
9)竖排的数字除必须保留的阿拉伯数字外,应一律用汉字。如书脊上的卷期年数字。
7.15.3 要求同时使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中国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不应与公历月日混用,而应用汉字数字表示,并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公元1860年11月2日)、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日本庆应三年(1867年)。
7.16 外文字母的编排规则
文中使用的外文字母都应具有一定的含义,应特别注意其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和上下角标的表示,易混淆者应在发排稿上予以标明,切忌同一篇文章使用相同外文字母表达不同的物理意义。
7.16.1 外文白、黑正体的使用
下列情况的外文一般应使用白正体。
1)计量单位和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符号。
2)数学公式中的运算符号和特定意义的缩写号。如:微分号d,偏微分号∂,有限增量符号Δ,变分号δ,极限lim,行列式det,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常数const,约束条件s.t.等等。
3)其值不变的数学常数符号。如圆周率π,自然对数的底e,虚数单位i(电工学中常用j)。
4)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双曲函数及某些特殊函数的函数名符号。如gamma函数Γ(x),beta函数B(x,y)。
5)其他规定的需要用正体的所有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参见《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附录D。
6)量符号中为区别于其他量而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非量符号和非变动性数字符号的角标。如宏观总截面∑tot,势能Ep,转置矩阵AT和盐酸浓度c HCl等。
7)仪器、元件、样品等的型号、代号;计算机内存容量K、M、G或kb、Mb、Gb。
8)生物学中表示拉丁文学名的定名人和科、亚族以上(含亚族)的拉丁文学名。
9)外国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和科学技术名称及其缩写词,外文代码;以汉语拼音表示的中国人名、地名;以外文表示的中国组织机构名;软件名,系统名,程序名,网络名,刊号,书号。
10)以英文字母代表的假定地名(如车站A、B)、序号(如试验A、试验B、试验C、…;图2(a)、
图2(b)、图2(c)、…;附录A、附录B、…)。
11)化学中的分子构型:正构的n-,异构的i-。
下列外文字符一般应使用黑正体: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
7.16.2 外文白、黑斜体的使用
下列情况的外文一般应使用白斜体。
1)用字母代表的数(变量)、一般函数和统计学符号等。如:x、y;△ABC;f(x);X、Y、Z轴;概率P,平均数〈x〉。
2)物理量符号、无量纲参数符号及其代表物理量或变动性数字或坐标符号的角标字母。如:体积V,雷诺数Re,能谱角截面σΩ,E ,能量Ei(i=1,2,3),质荷比m/z,力的X方向分量Fx 。
3)生物学中属以下(含属)的拉丁文学名。
4)化学中的旋光性、取代基的位置符号等。如左旋l-,外消旋dl-,邻位o-,对位p-,顺叠构象sp-,双键的顺异构Z-,反式trans-,等。
下列外文字符一般应使用黑斜体:矢量、张量用黑斜体,或白斜体上方加单箭头(矢量)和双箭头(张量)。
7.16.3 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的编排规则
1)化学元素符号均为英文正体,且首字母大写。分子中确定的原子或离子数为阿拉伯数字正体,不确定的数以英小斜体代替。
2)核素的核子数(质量数)必须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如14N不宜写成14氮或N14。
3)分子中核素的原子数应标注在核素符号的右下角,如14N2。
4)质子数(原子序数)可在左下角注明,如82Pb。
6)对于离子态,应将离子价数和符号“+”或“-”标于右上角,如Mg2+和PO3-4,不应写成Mg+2和PO-34或Mg++和PO―――4。
6)对于电子受激态和核受激态,可用星号“*”表示于右上角,如NO*和110Ag*。
7.17 结论或结语
结论是在文章结尾时对文章的论点、结果进行的归纳与总结。结语则是在文章结尾时对文章已解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的交待。
1)结论或结语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在结论或结语中可以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2)文章结尾时如果不能导出条理性结论,则可写成结语进行必要的讨论。
3)文中已有分步结论的可不再在文章结尾处写出结论。
4)结论或结语编排于文章主体部分的最后。
7.18 致谢
致谢项是作者用来对帮助、支持或指导该文的组织或个人表示谢意的文字记载。
1)致谢内容要实在,语言要诚恳、恰当、简短。
2)致谢项用5号或5”号楷体排在文章主体部分之后、参考文献之前(与二者各空1行),不编层次序号,不冠以“致谢”二字。
3)没有致谢内容的,不标注此项。
7.19 注释
解释题名、作者及某些特定内容的,均可使用注释,但不宜过多。
1)能在文内用括号注释的,尽量不单独列出,字体字号与随文相同。
2)需要单独列出的注释内容,可集中置于文章结尾或致谢之后、参考文献之前,以“注释:”作为标识,下行依次列出注释内容。
3)不随文列出的注释采用脚注编排,标识码(用带圆圈的数字阴码)标注在需要注释的词、词组或文句的右上角。
7.2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与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编序列出参考文献表。
7.20.1 著录原则
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文献。但只有下列文献可列入参考文献表。
1)在具有国内外公开刊号的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
2)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图书。
3)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的音像、电子出版物(包括其说明书)。
4)保存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的学位论文。
5)国家党政机关、机构颁布的(不论是否由出版社出版)文件、法律法规、标准、专利等。
6)具有固定出处或可获得地址的电子文献。如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网络文献)。
私人通信和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及内部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表,可紧跟在引用内容之后作为注释标注在当页的地脚(格式可仿以下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格式)。
7.20.2 编排方法
1)参考文献表以[参考文献]作为标识,用5号或5”号字居中排,不编层次序号。
2)在引文处按文章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一起作为上角标或语句的组成部分。如:“……张××[1]、王××[2,3]和李××等[4~6]对这一现象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7]。”
3)参考文献表的排序应与文中所引用顺序一致,其序号也置于方括号内,后接排参考文献著录内容。
4)每条文献的著录项目应齐全,用6号书宋体顶左排,末尾加标点“.”,转行时行头与序号后对齐。
5)文献有多个作者时,将前3位作为主要责任者著录。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应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加“,等”字或相应的外文;作者姓名之间不用“和”或“and”,而用中文逗号“,”分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其中西文作者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
7.20.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引用的参考文献,都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标识文献类型。
1)以单字母标识的文献类型有: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专著、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A];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Z],如有关地图、美术、摄影、图表、手册等特种文献。
2)以双字母标识的文献类型有: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7.20.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1)以双字母标识的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有: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2)包括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光盘图书[M/CD],磁带数据库[DB/MT],磁盘软件[CP/DK],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
7.20.5 著录格式
遵循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注).译者(对译著而言).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篇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专著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篇名[A].专著主要责任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
止页码.
4)论文集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篇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书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
止页码.
5)学位论文
[序号]责任者.篇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6)标准规范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8)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
9)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1)单篇连续出版物
[序号]主要责任者.篇名[J].出版地:出版者,出版物编号,出版年.
7.21 附录
有些材料对文章主体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补充,但编入文章主体部分会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为了文章的完整性,可将这些材料作为附录编排于参考文献表之后。
1)附录另编层次序号,采用A、B、C、…系列,如附录A、附录B、…;附录中的公式、图和表的编号分别用“(A1)、(A2)、…”、“图A1、图A2、…”和“表A1、表A2、…”表示。
2)附录用比文章主体字号小一号的相同字体编排。
3)没有附录的可不列此项。
7.22 编辑署名
编辑署名是编辑对所编文章承担责任与义务的体现。
1)对于刊载的A~C类文章,都应有相对稳定的文章责任编辑署名,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其他类文章可不标注编辑署名。
2)编辑署名以“[编辑]”为标识,后接排文章责任编辑姓名或笔名,编辑的E-mail。
8 对文章的基本要求
8.1 内容
1)要求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和时效性,即选题新颖、立论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在学术或技术上力争准确无误。
2)应在当前和长远、应用和储备方面,对科研、管理、生产和社会进步有指导意义、潜在效益或借鉴参考作用。
3)不违背国家有关保密、著作权、专利、涉外等法规的规定。
4)无政治性错误,不宣传伪科学、封建迷信及法轮功。
8.2 结构
A~C类文章的结构应按GB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的格式编写。
1)文章属理论研究的,主体部分一般应含原理依据、论述、论证、推导、推理和结论等。
2)属实验研究的,主体部分一般应含有实验材料(设备)、方法、程序、流程、结果、分析讨论和结论等。
3)属研究简报的,主体部分一般应含理论依据或技术来源、研究对象、过程与结果、简要结论等。
8.3 文句和术语
1)文句要通顺、准确、精练、规范,符合逻辑,标点正确;遣词造句合乎语法规范。
2)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各学科的名词和GB 3102-1993规定的量名称。新兴学科的术语及尚无通用汉译名的术语,应在第1次出现时加以注释或附原文。
3)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应在第1次出现时注明全词。
8.4 文字的使用
1)汉字的使用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除特殊需要外,不得使用已废除的繁体字、异体字,严禁使用自造字和其他错别字;一般情况下不使用美术字和变体字。
2)外文字的使用应符合外文的书写和表达规范,并尊重某些惯用表述方法。
3)符号文字的使用应准确、形象化,并容易识别和区分。
4)使用中、外文作为物理量名称或符号表述时,在同一篇文章中应前后一致、含义相同,严禁前后不一、含义不同。
8.5 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的用法应以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为准。如无特别要求或版式需要,标点符号均占1字距。此外,根据科技语言的表述习惯还规定如下。
1)外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百分号、括号和各种记号(符号)并列时,它们之间一律用顿号“、”而不用逗号 “,”;但在数学或物理公式中各种符号并列时,它们之间一律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2)为了区别于缩写点和小数点,正文中句号用“。”,参考文献中句号用“.”;如果“。”与句末文字难以分开或易混淆时,“。”前应空半字。
3)连接号的用法规定为:半字线“-”用于复合名词等;一字线“—”用于起止域范围等;二字线
“——”用于注释、同义词以及意思的转折和引伸等;浪纹号“~”用于数值范围。
4)省略号的用法为:在公式和外文中用1个三连点“…”;在中文表述中用2个三连点“……”,其后不再加“等”;竖向省略用竖三连点“⋮”;斜向省略用斜三连点“⋰”或“⋱”。
5)书名号的用法为:①当专门对书名、篇名、报刊名等进行研究或说明时,该书名、篇名、报刊名应加书名号“《 》”。②对于含有报刊名或(丛)书名的单位或机构名称,如果是报刊名,因为是常设单位或机构,所以一般不加书名号,如:石油天然气学报编辑部;如果是(丛)书名,加书名号比较适合,因为这种单位或机构不是常设的。③对于含有版别的报刊名,加书名号时应将版别名加在一起。如:《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不写成《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6)推荐标点符号的使用:①隐讳号“×”。作为隐讳语句或词组的隐讳号在科技期刊中几乎没用,且由于乘号、叉号都用“×”,有时图中的数据点也用“×”表示,因此科技期刊中不宜使用隐讳号,以免产生误解。②虚缺号“□”。在科技期刊中几乎没有需要虚缺号代表的词句。但在文稿校对中,需要空字时常用“□”表示,不过在印刷成品中,“□”是不能存在的;此外,在图中有时用“□”表示数据点,在数学中表示达朗贝尔算子。因此,在科技期刊中使用虚缺号一定要慎重。③斜线号“/”。在目前的科技期刊的中文表述中,斜线“/”作标点符号表示“和”“或”等意义的很少,在外文表达中有时用到。因为斜线“/”有许多其他作用,如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中的分隔线,特别是它作为横排分式的分数线时,极易与作标点符号时的斜线号相混,因此使用时也一定要慎重。④星号“*”。星号作为指示参照的符号,在科技期刊中主要是作题名、著者、表题的注释指示标记。由于“*”在数理意义中表示卷积、复共轭和粒子受激态的记号,在计算机程序和操作中代表一些指令符,因此用“*”作注释指示标记也越来越少见,代之的是以阴阳码序数。
5)英文摘要中的标点符号应遵循英文的习惯用法。
9 专栏、专辑、扩页版和增刊
9.1 专栏
1)专栏是指某期学报专门为某学科或专题设立的栏目,用以集中报道该学科(或专题)的科研成果或阶段成果。
2)专栏必须有3篇以上的A~C类文章。专栏形式如:地层学专栏,声波测井专栏,机电一体化专栏,等等。
3)专栏文章的同一第一作者不宜太多,在开设专栏时应加以控制。
9.2 专辑
1)专辑是指学报专门为某学科或专题出版的一期学报。专辑可使用正刊,也可使用增刊。
2)出版专辑的目的,是为校内外作者提供集中刊发科研成果的机会,扩大社会影响,便于读者收藏。
3)专辑的形式如:数学地质专辑,测井解释专辑,电子与信息工程专辑,青年教师论文集,校庆专辑,等。出版专辑时,可在封面和目次页上适当位置处标注专辑名称。
9.3 扩页版
1)扩页版是指因某期学报要发的文章太多而扩充页码将一期学报分成上下册出版的下册。扩页版使用的是正刊期次,出版形式、上网和正刊完全相同,只是页码不同,扩页版作为下册的页码与上册的页码连续编码。
2)出版扩页版的目的,是为校内外作者提供更多的刊发科研论文的机会,扩大社会影响。
3)扩页版对论文的整体要求相对正刊上册可适当放低一些,但应严格按正刊要求进行编辑出版。
4)因扩页版是正常期次以外的出版,属于自费出版形式,每篇文章都应按规定收取版面费,要有约定出版后不支付稿酬。扩页版印数以作者数为基准,适当考虑校内交流和编辑部留存。扩页版只上网检索,不对校外交流。
5)要严格控制扩页版出版,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出版扩页版。
9.4 增刊
1)增刊是指正常出版期次以外的一期学报,须经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取得增刊批准号后方可正式出版。
2)出版增刊的目的,是为校内外作者提供更多的刊发科研成果的机会,扩大社会影响。但目前期刊出版增刊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特别是对作者提职称或攻学位作用不大。因此,应尽量少出增刊。
3)出版增刊时,应在封面、目次页和封底版权页上适当位置处标注“增刊”名称和增刊批准号。
10 转载与被转载
10.1 转载
转载是指刊载已公开出版的文献全文或摘要。
1)转载时需征得原文献著作权人的同意,并付给相应的稿酬。
2)下列文章不予转载:①与本刊办刊宗旨不相干的文章;②内部出版物上的内容;③涉及内部出版物的出版活动消息及征订启事;④在未取得广告许可证时的广告或变相、类似广告。
10.2 被转载
被转载是指将已出版的学报提供给国内外检索系统和文摘刊物进行全文、文摘和题录转载,以扩大本刊的社会影响。
1)应不断提高刊发文章的学术与编辑质量,以争取更高的转载率。
2)积极争取与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与文摘刊物建立联系,并争取成为其检索与统计用期刊源期刊。
3)有关被转载与稿酬事宜应在《征稿简则》或约稿函中说明。
附加说明:
1)本规范由舒干起草,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编辑部集体讨论通过。
2)本规范自《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年第1期起执行。